2024-01-21 03:57:20 | 找车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出行趋势。那么,新能源汽车品牌有哪些呢?
1. 特斯拉:这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最知名的一家。由特斯拉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能够长期稳定地驾驭在高速公路上,并具备紧急自动驾驶能力。此外,特斯拉还成为了最具颠覆性的、革新性十足的新兴行业代表。
2. 小鹏汽车:小鹏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企业之一,其目标是打造革命性的车型和创新性的出行生态系统。旗下产品覆盖轿车和SUV等不同类型,而其标志性技术是拥有自主研发的高效率电动化系统。
3. 华为哈弗:与哈弗汽车合作推出的新品牌,也成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谈资。华为和哈弗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联手打造了汇聚科技内涵的智能电动SUV。而其最大优势便是搭载了华为自主研发的多项科技。
4. 车和家:车和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由汽车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是一种新型出行方式。该品牌旗下推出了车+家模式,旨在成为用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车和家提供独立的移动电源,令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现充电,同时还支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全新驾驶体验等等。
5. 丰田:作为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丰田也不甘落后。其推出的Mirai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将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电力,无需充电,只要加油即可行驶,且排放无污染。可以说,这是继电动汽车之后又一次技术创新。
总之,新能源汽车品牌正日趋成熟,迎来了大众对环保出行的关注与需求。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新能源汽车品牌将会越来越多,并且不断提高其技术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成为领航未来的绿色出行方式。
说起华为的产品,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都是智能手机。但其实,华为的业务非常广泛,除了制造电脑、交换机和终端路由器等通信传输设备,它早在2010年就涉足了 汽车 行业。随着美国企业特斯拉制造的新能源 汽车 问世,中国的比亚迪也开始研发电动 汽车 。而就是在2010年,国家正式批准电动 汽车 进入快车道,电动 汽车 在中国市场上迎来了飞速发展。
所以,华为对车联网系统提出了“云管端”战略,对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和端侧硬件进行完整的布局。经过研发,华为在2013年发布了支持4G技术的车载模块,车联网业务部正式成立。虽然在5G诞生后,大家现在都能用上4G网络。可在2013年,大部分人的智能手机也只能连上3G网络,那时候的4G,就和现在的5G一样先进。
但华为只是为 汽车 提供芯片、电路和动力系统这样的高精尖技术,并没有打算生产完整的 汽车 。华为虽然厉害,但造一台 汽车 要用到的技术,涉及多个复杂的领域。术业有专攻,华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任正非在之前就直接说了,下属要是谁再提造车,就把他调离岗位。那为什么华为又专注于生产 汽车 核心配件呢?
目前国产的新能源 汽车 ,核心配件用的都是欧美日韩的各种高端技术,只是在中国生产组装,并不能算作完全国产。国产新能源 汽车 和传统 汽车 一样,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不管是研发投入还是利润营收,比起国外各大车企都差了几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并不光明。而华为,其实是在为它们的发展模式开辟另一条道路。
2020年举行的北京车展上,华为展示了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它融合了自己制造的芯片、通信和自动驾驶技术,是业界首款超融合架构,比起普通的电驱动系统更加小巧轻便,体积减少20%,重量也少了15%。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但目前为新能源 汽车 提供核心配件的,还有德国的博世。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企,采用的就是博世生产的部件。博世靠着售卖核心配件,2020年营收达到716亿欧元,比知名车企奥迪还多出200多亿。而中国已经成为他最大的市场,营收占比超过总体的20%。同时,比起华为研发 汽车 核心配件的十几年,博世的 历史 要悠久得多。这样一个强力的竞争对手,无疑给华为带来了更大挑战。
不过华为这样强大的企业,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一定会进步。而且它还拥有身为国企的优势,如果我们自己可以造出先进的 汽车 核心配件,又何必再向外国购买呢?而且新能源 汽车 和无人驾驶技术,现在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华为也肯定会研发出更多更先进的核心配件,满足国产车企的多样要求,最终能在国产 汽车 市场上,和博世分庭抗礼,甚至超越它。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段时间特斯拉刹车失灵,女车主在车展维权的事。特斯拉遭遇信任危机的现在,正是国产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大好时机。有了华为高端核心配件的加持,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购买国产新能源 汽车 ,这就降低了国外各大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占比。
华为制造 汽车 核心配件的技术,是国产 汽车 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关键,它将改变国内车企处处落后于欧美日韩的局面,增强中国 汽车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许用不了多久,国产新能源 汽车 就能完全实现国产化,不用再为了核心技术给欧美日韩的企业送钱。
同时, 汽车 质量上去了,国际销量也就打开了,国内车企赚得越多, 汽车 行业就越发达。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可以创收更多GDP,增强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所以,华为在做的事,不仅能让外国人少赚中国人的钱,还能让中国人多赚外国人的钱,实在是一笔利国利民的好生意。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未来,和华为息息相关。
几年前,当次世代汽车,展露出智能和网联的端倪之际,许多拥有先见之明的人就已经意识到,IT巨头们将拥有革新整个汽车产业的力量。
而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们”,无论
特斯拉
还是
蔚来
、
小鹏
、理想等,往往在企业运作与表现形式上,更接近各色各样的IT企业的原因。
那么反过来,IT企业去主动参与到汽车产业链内,与主机产合力去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智能化”拉满的汽车,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百度和阿里,这两家都是最典型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前者联合吉利,打造出
集度
汽车。后者则与上汽合作,搞了个
智己汽车
。
但还有一类可以被归类到IT企业,实际属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范畴的存在,比如华为。而凭借其在集群通讯产业内的积累,对比那些精于交互界面与软件技术,同时精通于各类算法和优化手段的IT企业之外,更多了一层硬件领域,射频通讯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
所以当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出
AITO
问界品牌之时,我们也见证到了现阶段在汽车智能技术上的某些“天花板”存在。
鸿蒙座舱以及HarmonyOS 3升级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目前汽车“智能化”概念的核心。也是目前汽车产业内,各种新老势力争相竞逐的目标。
有关智能驾驶哪家强,迄今为止仍旧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然而若问及智能座舱,华为的鸿蒙座舱即使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称之为第一,但至少也是个公认的“优势巨大”的存在。
好用——是鸿蒙座舱的核心定位。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聚焦“新四化”概念的当下,什么叫做“好用”呢?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互联,并能提供给用户流畅体验,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车机乃至座舱系统,才是真正“好用”的。
华为开发的鸿蒙智能座舱,车机、人机界面这些只是皮相,匹配的HarmonyOS才是其根本。而HarmonyOS在其开发之初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汽车平台的,连接万物的物联网入口。
去手机中心化,便是鸿蒙座舱的最直接表现。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标榜“智能”的车机数量众多,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仍旧是围绕着智能手机这一中心的所谓的智能化——
车机启动后,无论听歌还是导航,仍旧离不开手机。而多数基于车机的APP,本质上也只是APP在手机上的活动,通过CarPlay、CarLife等映射在中控大屏之上。虽然有部分APP独立为车机所开发,但总体数量非常地有限。
而鸿蒙座舱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更随着HarmonyOS的不断迭代,稳定性、界面以及功能,也在得到不断地优化。
迄今为止,鸿蒙座舱已经实现了和十余种常见终端设备的互联,打破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壁垒,实现了多设备之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是彻底地贯彻了去手机中心化——即不再依赖连接手机以实现功能,实现真正的多场景万物互联。找车网
而具体到本次的HarmonyOS 3升级,更是实现了超级桌面上车、智慧寻车功能实装、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免唤醒直接语音指令,以及PC双屏协同功能等多达5项的全面提升。
超级桌面功能是此前手机端HarmonyOS 3的主要升级,而本次实现“上车”也是大势所趋。而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以及语音直接唤醒两项功能,前者是行驶状态监测摄像头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可以主动判断驾驶者视线位置,对HUD投影点进行自适应调整,而后者则是对原有语音功能的强化,在不使用关键词或者按键激活的情况下直接指令呼出功能。
但本次升级真正的看点在于智慧寻车,以及PC双屏协同。
在大型地下停车库内找车,是大多数车主都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在高峰期找车位本身已经是已经令人心焦的事情,而一旦停车完毕离去时忘记记录车位号和楼层,就有很大的概率会面临离去时找车的麻烦。
而智慧寻车功能利用创新实现的停车位号码智能识别、地库高精经纬度定位、楼层识别等记录特征,为驾驶者免去找车的麻烦。更因为该功能实际上避免了,下车时拍摄车位号等步骤,使其成为了真正能让用户感受到方便的功能。
此外,临时的办公需求,也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多数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为此HarmonyOS 3特别提供了PC双屏协同功能,可令鸿蒙座舱的中控大屏,充当个人电脑屏幕的镜像或扩展显示。正如同我们在办公室里日常使用的双屏那样,键鼠可在其间自由穿越,方便用户在车内进行文档处理、剪辑视频等工作。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使用诸如“史无前例智能驾驶体验”“天花板级的智能座舱体验”。而结合迄今为止的所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番描述实际上还是略显保守的。
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华为
华为进军汽车产业,实际上比多数人知道的,都要早许多。
200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并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研发当时在汽车界属于前卫领域的车载通信模块。当时这个部门,还在重点研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汽车“智能”的重点,除了智能化的座舱外,也在于智能驾驶
而当汽车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第三个十年伊始,全面迈入智能与网联的时代,那么以集群通信技术安身立命的华为,开始大规模向着汽车产业进军,实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为介入到汽车产业思路,实际上非常清晰明了。
凭借自身在集群通信技术领域的巨量技术,结合最近十年华为在个人数字终端设备上的各种积累,将其以车规级进行实现,为整个汽车产业进行赋能。
迄今为止,华为总共推出了三大类合作模式:
供应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的定位是汽车产业内的智能零部件供应商,向主机厂提供全套车联网模块,以及配套的软件支持,这也是华为从车辆联网业务部起,就与车企开展的最基础的合作模式。
比亚迪
宋PLUS EV,采用的就是华为的DriveONE电机
Huawei Inside模式——
这便是所谓的“HI”,即由华为方面向车企以子系统的方式,提供整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并在车辆标志HI。
华为智选——
这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深度赋能汽车厂商。除了提供Drive One电驱动系统,全套鸿蒙座舱,智能驾驶子系统,以及对应的车载网联通讯外,华为与赛力斯也实现了通力合作,从车辆的设计阶段就深度介入其中,乃至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甚至是最后的营销推广阶段和销售渠道等,都实现深度的绑定。
而不必说,AITO问界系列,就是最典型也是目前唯一的案例。
而仔细总结华为与汽车产业结合的三种路径的同时,我们显然也会
发现
,华为除去我们上面着力介绍的鸿蒙座舱之外,还有智能驾驶系统。在被大家俗称为“自动驾驶”的这个领域内,华为同样实力不凡。
根据华为以前的介绍,其智能驾驶将采用“降维”模式。即采用L4级的技术,来实现L2+的功能。
事实上,目前华为在汽车产业内的技术优势,已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以及智能车云等四大板块。已经足以构筑起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技术体系。
拥有大量华为技术加持的AITO问界,是否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同?
单以鸿蒙座舱一项,最近的某次市场调查显示,
问界M5
和M7车主对鸿蒙座舱系统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71%与94.67%。放在任何产品上,这种好评率都是非常惊人的。
但华为的技术实力,并不只局限于座舱一隅。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去年12⽉间曾对北、上、杭等国内12座主要城市的3525名被访⻋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问界M5车主,有最高的净推荐值。
而也就在这个4月间,华为还将发布AITO问界品牌的高阶智能驾驶车型。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将包括增程与纯电版本,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实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有鉴于迄今为止,全部华为技术介入到的汽车产品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满怀着期待。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8-19 12:48:04
2023-09-28 07:29:29
2023-08-24 05:06:58